复星医药董事长离任 人事震荡或折射扩张后遗症

《投资者网》蔡俊  |   2020-11-06 07:31:38
分享到
复星医药的人事动荡持续发酵,今年以来相继有6位高管离任,职位包括董事长、联席董事长、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其业绩、市值与头部企业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外界认为这或是造成本轮高层震荡的因素之一

摄图网_500668961_banner_医疗医药研究(企业商用).jpg《投资者网》蔡俊

今年10月29日,复星医药(600196.SH)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陈启宇、联席董事长姚方辞职,原总裁吴以芳继任董事长职位。同时,总裁职位分为执行总裁、联席总裁,关晓晖出任执行总裁,陈玉卿、王可心、李东明共同担任联席总裁。

这成了复星医药今年人事动荡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10月底,复星医药已有6位高管离职,职位包括董事长、联席董事长、高级副总裁、副总裁。

2019年,复星医药曾对自己的高管团队有一次大规模扩充。不过,这家持续外延收购的医药集团,业绩、市值与头部同行企业的差距不断被拉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此背景下,或造成今年管理层大规模"瘦身"。

今年6位高管辞职

复星医药的高管余震,仍在继续。

更换董事长仅隔一天,复星医药再度宣布人事公告,副总裁彭奕然因个人原因,递交书面辞呈,成为今年第6位辞职高管。

在此之前,戴昆、Hequn Yin、李建青先后辞任复星医药的副总裁、高级副总裁等职位。复星医药的高管"瘦身",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凶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管一年前才被聘任至岗位。根据2019年年报,复星医药共有6位高级副总裁、15位副总裁,任期都到2022年。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一栏里,复星医药披露在当年新聘1位高级副总裁、9位副总裁。

微信截图_20201105230741.png(复星医药今年以来离职高管名单,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一年前批量入职,一年后批量离开,这一切要溯源到复星医药的业务和组织架构。

作为一家A+H股上市公司,复星医药业务广阔,覆盖药品、器械、服务等全产业链板块。分工方面,复星医药负责战略规划与资本运作,其控股子公司,如复宏汉霖、复星凯特等,负责具体业务的经营。

尽管复星医药从未在年度报告中详解其组织架构,但《投资者网》拿到的一份文件显示,复星医药总裁室下设多个事业部、委员会,包括投资、制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医疗器械、消费品,以及其他孵化中的业务等。虽然该文件真实性未获复星医药证实,但其业务线不断拉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业务部门一个副总裁。2018年,复星医药的副总裁人数还是10名,一年后就增加至15名。

履历方面,2019年新任的副总裁全部出身于集团内部,要么来自复星医药,要么来自复星医药下属子公司。不过,若细分这些副总裁在复星医药的履历时间,2010年可看作分水岭。

今年离职的3位副总裁,戴昆、李建青、彭奕然,均为2010年后从外部,包括诺华、石药集团、葛兰素史克等公司进入集团;去年新任并且留任至今的副总裁,均为2010年前进入集团,基本从子公司提拔。

《投资者网》试图就相关问题向复星医药电话与邮件求证,但一直无人接听或回复。

与头部企业差距拉大

"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这是复星医药对自身战略的概括。其中,外延扩张是主基调。

Wind统计显示,经过持续努力,复星医药已累计完成19笔并购。靠着激进的扩张,复星医药把触角伸向大健康领域的每个角落,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国"。

王国征战,每打下一块地,都建立对应的组织管理。复星医药每一次收购,也会把标的纳入不同事业部,由副总裁把握事业部大方向,负责标的公司的日常运营。

复星医药持续并购,事业部增加持续,副总裁人数也持续上升。多年下来,复星医药更像是一家股权投资公司。

相比之下,复星医药的可对比公司,恒瑞医药则注重内生增长,即通过大手笔研发创新药,在药品领域做大做强。因此,国内两家头部医药公司的竞争,也成了两种模式的竞争。

根据Wind统计,2018年复星医药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为249.18亿元、30.2亿元,恒瑞医药的数据为174.2亿元、40.6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复星医药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为221亿元、27.5亿元,恒瑞医药的数据为194.13亿元、42.43亿元。

对比可知,尽管复星医药的营业收入仍高于恒瑞医疗,但两家公司的差距已逐渐缩小。相反,复星医药与恒瑞医药的净利润差距,被不断拉大。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两家公司的市值差距,也越拉越远。根据Wind统计,2018年底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的市值分别为596.42亿元、1942.3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的市值分别为1393.7亿元、4736.7亿元。

微信截图_20201105230821.png(复星医药与恒瑞医药业绩和市值对比,数据来源:Wind)

无论业绩还是市值,恒瑞医药的一日千里,与复星医药的小步慢跑,形成鲜明反差。

《投资者网》就业绩与市值被头部企业拉开差距,进而是否导致今年大批高管离职等问题,向复星医药求证,对方一直未予置评。

"中国版强生"前路难行

并购、拆分上市、再并购、再拆分上市。美国强生通过该模式壮大,复星医药也如法炮制,意图构建中国版的强生。

2013年,复星医药成立子公司Sisram Med,之后收购以色列医美器械Alma,并将其装入Sisram Med。四年后,Sisram Med上市港交所,股票名为复锐医疗科技(01696.HK)。

同样的剧情还发生在印度药企Gland Pharma。2017年,复星医药以10.91亿美元收购该公司,成为当时国内药企最大的海外并购。今年11月,复星医药公告,印度和孟买交易所已原则性批准Gland Pharma上市申请。

不过,复星医药的外延式扩张也隐患重重。

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之前收购的奥鸿药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03亿元、6104.84万元,去年同期两项数据为12.43亿元、1.63亿元。报告期内,奥鸿药业的商誉余额为9.46亿元,占总商誉的10.4%。

更尴尬的是复星医药内生式增长,也未达到市场预期的高度。

在复星医药的版图中,复宏汉霖被誉为最大的明珠。其耀眼之处并非盈利能力,甚至到目前为止,其净利润还未扭亏为盈。复宏汉霖的任务,是承担集团生物药的创新研发,竖起创新大旗。

截至今年上半年,复宏汉霖的研发费用高达7.57亿元,占复星医药研发总费用的62.87%。报告期内,复宏汉霖在国内上市2款药品,并于去年登陆港交所,目前启动了科创板IPO辅导。

不过,复宏汉霖的竞争对手信达生物,目前已拥有4款上市药品。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被市场普遍认为是生物药的第一梯队,复宏汉霖不在其列。

《投资者网》就复宏汉霖的高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向复星医药求证,但对方尚未置评。(思维财经出品)■

复星医药

声明: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