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收购中芯北方:一场教科书式案例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   2025-09-10 18:01:26
分享到
强强联合。

封面.jpg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近日,中芯国际(688981.SH)宣布筹划通过发行A股的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芯北方”)剩余的49%股权。 

该消息发布后,就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作为中芯国际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之一,中芯北方2024年实现营收129.79亿元,实现净利润16.82亿元,企业已进入了利润释放期。 

此次交易的核心目的明确即将这一"现金奶牛"的全部利润纳入上市公司报表,同时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一期”)等国资股东提供退出通道。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收购并非孤例,华虹半导体(688347.SH)近期也在推进对华力微的收购以解决同业竞争,而芯联集成(688469.SH)则通过高溢价收购亏损的芯联越州以布局碳化硅赛道。三起交易的背后,揭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整合转型的新阶段 

交易全貌:一场精准的"利润收割" 

交易标的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是中芯国际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的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初始股权结构中,中芯国际持股51%,大基金一期、北京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国资背景机构合计持股49%。这种"行业龙头+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为中芯北方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经过十余年发展,中芯北方已成长为中芯国际在北京地区的重要产能布局,公司主要提供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目前中芯北方拥有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的300mm生产线,总计月产能达到7万片。工艺技术覆盖40纳米和28纳米,包括28纳米的Polysion工艺和高K金属栅(HKMG)工艺,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逻辑电路、低功耗逻辑电路、混合电路和射频芯片等领域。 

据中芯国际公告,此次交易将向大基金一期等49%股权持有方发行A股股份作为对价,发行价格确定为每股74.2元,较停牌前股价(约114.76元/股)折价约35%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从51%提升至100%,从而实现全资控股。 

此次交易的核心动机清晰且务实。首先,中芯北方生产线折旧已基本完成或接近尾声,正处于盈利能力较强的"收获期"。全资控股后,能其全部净利润将并入中芯国际报表,从而直接增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 

其次,作为中芯北方大股东,大基金一期已进入"延展期",有强烈的退出需求。通过股权置换方式完成退出,既满足了股东诉求,也避免了现金收购对上市公司现金流的冲击。最后,对中芯北方的全资控股将消除少数股东权益,使中芯国际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等方面拥有完全话语权,从而提升中芯国际的整体运营效率。 

财务透视:成熟资产的价值与定价争议 

此次并购中,中芯北方的资产质量将是交易的焦点自2013年成立以来,中芯北方获得了多方股东的大力投资,投资总额预计达72亿美元,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已从最初的24亿美元增至目前的48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达到407.58亿元。 

在经营层面,中芯北方已进入稳定盈利阶段。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79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6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立已超过十年,中芯北方的生产线折旧已基本完成,这使其利润得以充分释放,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在中芯国际集团内部也处于领先位置。 

不过,此次交易的对价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虽然最终交易对价尚未确定,但所有者权益高达407.58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82亿元的中芯北方,即使以低溢价率收购,其整体估值也将超过400亿元,对应交易对价将超过200亿元。对于目前中芯国际超8200亿元市值来说,大量折价增发股份,短期内仍会对公司的股价产生一些冲击。 

目前,市场对中芯国际高折价增发股份的担忧已在股价上有所体现。中芯国际A股复牌后,其股价就大幅低开超11%,H股在A股停牌期间累计下跌超过4%。投资者普遍认为,以较市场价折价35%的价格增发新股收购资产,短期内将稀释现有股东权益。但长期来看,随着中芯北方利润的全额并表,中芯国际的归母净利润将显著提升,折价发行股份的负面影响或会被抵消 

产业视角:整合浪潮下的差异化路径 

其实,中芯国际这样的整合收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整合大潮中的重要一环对比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两起案例,可以清晰看到行业整合的差异化路径。 

华虹半导体近期已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97.5%股权。与中芯国际不同,华虹半导体收购的核心动机是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华虹半导体与华力微同属华虹集团,存在业务重叠,此次收购旨在构建"特色工艺+"超级平台,整合双方在特色工艺与先进逻辑工艺上的优势。相比之下,中芯国际的收购更侧重于财务优化,是对内部优质资产的"纵向"深度整合。 

而芯联集成2024年宣布以58.97亿元交易对价收购芯联越州剩余72.33%股权,则代表了另一种战略选择。与中芯国际收购盈利资产不同,芯联集成和芯联越州均处于亏损状态,该交易的估值溢价也比较高(增值率132.77%)。但此次交易的核心目的是"抢占赛道",确保芯联集成对碳化硅等未来关键业务的绝对控制。芯联集成的并购是一次"背水一战"式的战略投资,与中芯国际"锦上添花"式的财务整合形成鲜明对比。 

这三起交易共同揭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即从过去粗放式的产能扩张,转向注重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大基金+地方政府+产业龙头"的合资孵化模式,已成为培育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即大基金在半导体项目早期提供资金支持,待项目成熟后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退出,形成"扶上马、送一程"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早期扶持、成熟后退的模式,也完美践行了大基金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以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努力为投资人创造良好回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的成立初衷。 

中芯国际此次收购中芯北方,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通过将已培育成熟的优质资产完全纳入上市公司体系,既满足了产业基金的退出需求,又强化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随着整合的深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龙头企业也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最终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共同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中芯国际收购中芯北方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产业从"建设期"迈入"收获期",如何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这场看似平静的内部整合背后,实则暗含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思维财经出品)■     

中芯国际

声明: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