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亿港元交易搁浅,为何中途折戟?

《投资者网》引线 | 吕子禾  |   2025-10-28 18:01:30
分享到
断舍离。

封面.png

《投资者网》引线  | 吕子禾

近日,歌尔股份发布公告称,正式终止筹划近三个月的百亿收购案。其最初拟以104亿港元收购联丰商业集团旗下米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与昌宏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这一收购计划最终因“交易双方未能就交易相关的关键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而终止。

回溯这场收购的脉络,早在2025年7月23日,歌尔首次披露收购意向时,市场便给予高度关注。数据显示,两家标的公司2024年度未经审计合计营收约91.1亿港元,占歌尔2024年总营收比例约8%。

短短两个多月后,交易却意外终止,10月20日歌尔股份股价仅温和回调2.53%,收盘价30.41元/股,总市值维持在1064.52亿元。

这场看似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整合为何中途折戟?交易双方争议的“关键条款”究竟涉及哪些核心议题?此次终止又将对歌尔、联丰乃至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逻辑带来怎样的影响? 

未竟的整合

对歌尔股份而言,这场收购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明确的战略补位需求。

近年来,歌尔的业务结构正经历明显分化。2024年其精密零组件业务毛利率达21.51%,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板块,而智能硬件业务毛利率长期低于10%,如何向高附加值环节渗透、提升产业链话语权,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命题

米亚精密在钛合金、不锈钢等高精度金属加工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昌宏实业在刀具制造领域的配套能力,恰好能填补歌尔在精密结构件环节的短板。

此次整合不仅能缩短对苹果等核心客户的供应响应周期,还能为AI智能眼镜、AR/VR等新兴硬件产品提供关键结构件支持,助力其从“单一零件/模组供应商”向“子系统集成商”转型。

这一步棋,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歌尔在“果链”竞争中追赶立讯精密的关键布局。

对联丰商业集团而言,这场交易的吸引力则来自资产优化与风险分散的现实考量。

结合市场信息,联丰创始人钟剪已年逾六旬,企业传承需求渐显,且标的公司高度依赖苹果供应链,在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将核心资产交由歌尔这样的上市公司运营,既能实现财富变现,也能降低单一客户依赖带来的经营风险,从商业逻辑上看,本是一笔契合双方需求的交易。

从标的自身资质来看,两者也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

成立于2007年的米亚精密,注册资本5亿港元,2024年参保人数超1.7万人,深耕可穿戴设备精密结构件领域多年。

成立于2004年的昌宏实业,虽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刀具制造业务能与米亚精密形成产业链配套,这种“技术+配套”的组合,在当时被认为是歌尔完善产业链布局的“优质标的”。 

分歧的内核

交易终止的表面理由是“关键条款未达成一致”,但深入拆解可发现,这背后是财务压力、标的风险与战略重心调整的三重博弈。

财务层面,歌尔的资金状况成为首要制约因素。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截至上半年末,歌尔有息负债近200亿元,货币资金201.79亿元,资产负债率59.69%。

若按计划一次性支付95亿元现金,将导致货币资金骤减47%,资产负债率可能突破65%,远超消费电子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与歌尔近年强调的“财务稳健”战略方向明显相悖,也让其在资金使用上不得不更加审慎。

尽职调查的深入推进,更让标的资产潜藏的风险浮出水面。

工商信息显示,米亚精密关联实体存在24件立案信息、6个开庭公告及5起涉诉关系,这些潜在法律纠纷可能直接影响资产价值与未来盈利稳定性。

而昌宏实业的刀具制造业务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与歌尔“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壁垒”的战略定位存在明显偏差。

更复杂的是,两家标的均为控股平台,实际运营资产分散于多个实体,存在同业竞争与资产剥离难度,若要完成收购,需先进行结构重组,这不仅会增加谈判成本,还会延长整合周期,与歌尔“快速补强产能与技术”的初衷产生矛盾。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歌尔自身战略重心的悄然转移。

2025年以来,歌尔明显将资源向更具技术壁垒的内生布局倾斜。

9月,子公司歌尔光学以19.03亿元收购上海奥来,强化光波导、微纳光学器件研发;7月,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通过独立融资加速MEMS传感器研发。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歌尔研发费用21.34亿元,同比增长14.51%。

在这样的战略转向下,与其为标的支付高额溢价,不如将资金投入XR光学、AI眼镜等“高回报、高壁垒”领域,收购的优先级自然随之下降。 

变局中的理性

这场未竟的收购,对交易双方及行业的影响呈现出“分化却理性”的特征。

对歌尔股份而言,短期虽失去了通过并购快速补强精密结构件业务的机会,但也成功规避了高负债与整合风险。

公告中明确提及“终止不会对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且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62亿元,足以支撑研发与内生扩张。

对联丰商业集团来说,交易终止则意味着资产优化计划暂时受阻。尽管两家标的2024年的营收规模能维持日常运营,但高溢价退出的窗口已暂时关闭。

后续联丰或将面临三种选择:降低估值预期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分拆两家子公司单独出售,或暂缓出售计划。

更关键的是,联丰需解决信息透明度问题。目前标的客户集中度、昌宏实业专利信息等核心数据仍未公开,这些“信息模糊地带”将导致未来资产处置周期延长至12个月以上,且难以再获得歌尔级别的报价。

对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这场交易的终止更像一个“风向标”,折射出行业整合逻辑的三大转向。

其一,产业链整合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驱动”,龙头企业不再盲目通过并购扩大产能,而是聚焦核心技术资产,如歌尔转向光学与传感器、立讯精密聚焦汽车电子,均体现出“技术卡位优先”的思路。

其二,财务稳健性成为并购决策的重要前提,在高利率环境与行业需求波动下,企业更重视“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避免过度杠杆带来的经营风险,歌尔因现金压力放弃收购,与2024年多家消费电子企业缩减并购规模的动作形成呼应。

其三,垂直整合模式更趋弹性,传统“全产业链控制”模式正被“核心能力+战略合作”替代,企业更愿意专注于自身优势环节,而非包揽从刀具到结构件的全链条,这将推动行业分工向更高效、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思维财经出品)■

歌尔股份

声明: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