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近日,小鹏发布的人形机器人IRON,用一场几乎无可挑剔的“猫步”走秀,赚足了市场的眼球。但市场为小鹏汽车(9868.HK)的技术突破而欢呼,公司股价也因此出现大涨时,这场走秀沸腾之下,却是冰冷的商业法则。
IRON那高达2250 TOPS的端侧算力确实惊人,但其语焉不详的负载能力,和初期仅限于导览、导购的“三导”场景,让IRON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昂贵的“品牌图腾”,而非能立刻投身工厂的生产力工具。这与特斯拉(NASDAQ: TSLA)那个志在拧紧每一颗螺丝的Optimus,在商业叙事上已然拉开了身位;与智元、宇树等初创企业专注于运动控制相比,也存在着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IRON所站的华丽舞台之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面临的新的竞争环境。在这里,小鹏真正的对手,并非是远在实验室的机器人,而是理想(02015.HK)曾单月冲破5万的交付量、比亚迪(002594.SZ)“电比油低”的产业级碾压、蔚来(09866.HK)的突然爆发,以及自身在转向机召回事件中暴露出的、令人不安的慢反应。
在IRON高光的背后,市场不禁要问。当一家主业尚未完全“上岸”的车企,究竟还剩多少“容错空间”,去支撑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豪赌?
机器人的“独舞”:AI棋局还是商业迷途?
小鹏IRON机器人的热议,或许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技术“亮剑”。178cm的身高、82个自由度、22自由度的灵巧手,这些物理参数足以让它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但何小鹏真正的赌注,并非押在这些钢筋铁骨上,而是其内在的“灵魂”,既一个由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驱动,算力高达2250 TOPS的AI大脑。
这布局的背后,是一条在巨头夹缝中寻找险径的差异化路径。时至今日,人形机器人赛道早已高手林立,波士顿动力的Atlas是动态控制领域不可逾越的“神祇”;特斯拉的Optimus,则试图复制其在汽车产业验证过的“第一性原理”;中国国内,智元、宇树等初创企业的产品,在运动控制方面,也已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力。
因此,小鹏没有选择在对手的射程内正面硬刚。IRON机器人,是一场“基因迁移”;小鹏拟将自己在智能汽车领域耗费百亿、赖以生存的AI技术栈,整体“灌注”到机器人的躯壳中。那套让XNGP声名鹊起的“视觉-语言-行动”(VLA)大模型,如今成了IRON思考与行动的基石。
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业务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小鹏“AI汽车公司”这一定位下,逻辑自洽的延伸。其机器人的核心叙事,不在于“身体”能否像Atlas一样后空翻,而在于“大脑”能否比别人更早地理解世界。
不过,真正让IRON机器人被人所熟知的却并不是技术参数,而是其外形的拟人性。“小鹏机器人里面是否有真人”一度成为出圈的话题,何小鹏拆解后的自证,更是让IRON机器人的热度一度超越了宇树与智元IPO的最新进展。
但出圈与公司赋予的聪明“大脑”背后,IRON机器人仍需要一个能证明自己的商业落地场景。与像真人而出圈不同,IRON初期聚焦于导览、导购、导巡等场景,却并无太多新意,是一个务实但略显“骨感”的开局。
这意味着在短期内,IRON的角色更接近于一个行走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广告牌,任务是刷新消费者对公司品牌的认知,而非创造利润。至于进入工厂、走进家庭的宏大愿景,则可能被成本、可靠性、安全性这三座大山牢牢压住。何小鹏立下的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的“军令状”,既彰显了公司的决心,也预示着一场残酷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理想主义者的远征:当梦想遭遇商业引力
要理解何小鹏为何在汽车主业不容出错的时刻,依然执着于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这两场“远征”,或许要深入其个人的履历与底色。这位凭借UCWeb的成功早早实现财务自由的公司灵魂人物,其造车的驱动力,早已超越了商业本身,小鹏的发展更像是一场由顶级产品经理主导的、关于未来科技的社会实验。财务自由给了他不必为“斗米折腰”的底气,也让他得以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地平线。
这种理想主义,在小鹏汇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场典型的“登月式”豪赌,背后是累计超百亿元的持续投入。然而,这场远征得以成行,靠的并非仅仅是理想主义的热情,更是精巧的财务架构设计。小鹏汇天从一开始就是独立融资主体,其A轮超5亿美元的融资吸引了IDG、红杉等顶级VC的入局。
这种结构为小鹏汽车的主体业务构建了一道关键的“防火墙”,实现了风险隔离。换言之,飞行汽车的探索,是由一个更广泛的资本联盟在分担风险,而非由小鹏汽车的股东们独自“输血”,这使得这场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在商业操作上具备了可行性。
当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这两块拼图合二为一,何小鹏的战略意图便昭然若揭。他试图构建一个“陆空一体”的未来出行生态,通过在更高维度的布局,来逃离地面上日益残酷的“零和博弈”。
然而,再宏大的叙事,也无法挣脱商业的引力。当理想汽车凭借对家庭需求的像素级洞察,将“冰箱彩电大沙发”变成一个年销近50万台的现金牛业务;当零跑汽车(HKEX: 9863)用“全域自研”这把手术刀,将成本压至极限,并以此赢得了国际巨头Stellantis的“船票”时,市场的风向标已经清晰地指向了效率、规模和用户体验的闭环。
小鹏凭借XNGP和SEPA2.0架构,好不容易在2023-2024年打赢了一场“翻身仗”,证明了其长期技术投入的价值。但这胜利的果实,仅仅是让公司重新回到牌桌,还远未到可以随意下注的时刻。
而在残酷的市场面前,李斌也不得不立下“军令状”,拟通过“降本”与“增效”两大核心策略,全力完成其为蔚来设定的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的目标。理想汽车2025年的逐渐掉队,已充分说明,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市场中,未给玩家留下多少试错的机会。
危机中的“温差”:未能完全上岸的主业
虽然从2024年开始,小鹏汽车通过销量实现了逆袭,但其财务状况仅仅是得到了改善,并未能大额盈利。而2025年,发生在小鹏与理想身上的两起召回事件,其间的“温差”,已说明经营状况好转的小鹏,并无过多的容错空间。
自2025年5月起,小鹏P7+转向机隐患的讨论,就已如幽灵般在车主论坛中蔓延。面对大量转向助力失效的严重安全反馈,小鹏汽车初期的应对,是一场典型的、试图将大事化小的“静默公关”。面对车主的质疑,小鹏选择私下联系、偷偷更换、售后“打胶”等方式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最终在舆论的炙烤下,演变成了一场信任的缓慢失血。直到9月12日,在问题发酵数月后,官方召回才姗姗来迟。
在小鹏召回事件后不久,理想的MEGA也出现了争议。与小鹏的“静默”不同,理想的处理方式,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外科手术般的切割。从事故发生到10月31日主动宣布召回,理想汽车仅用时8天。理想在事件中,不仅承认了问题的存在,其解决方案更是彻底到不计成本,不仅更换冷却液,还连带更换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以杜绝一切后患。
表面看,两家公司不同的反应,是其“家底”厚薄的差异,但小鹏与理想定位的不同也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理想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地位和健康的利润,拥有用真金白银换取品牌信誉的底气。但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车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自己与“家庭”、“安全”这两个词深度绑定。任何对安全的潜在威胁,都是对其品牌根基的直接挑战,因此必须以“过度反应”来捍卫其核心价值主张。
反观小鹏, 当技术部门、公关部门、法务部门之间需要层层协调时,最佳的公关窗口期便被错失。同时,小鹏的品牌标签是“科技”与“探索”,这使得它在面对品控危机时,不像理想那样有强烈的“人设”紧迫感。然而,市场并不会因为你的标签不同而给予更多耐心。如果一家其汽车安全问题都不能马上解决的公司,又该如何让公众相信它能造出安全可靠的人形机器人呢?
这种处理危机能力的“温差”,或指向一个结论,小鹏本就不宽裕的容错空间,将被召回进一步压缩。这不仅是财务上的,更是品牌信誉上的。对于一家试图用未来科技故事来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公司而言,当下产品质量与服务的信誉,才是那张最基础的“信任状”。一旦这张状纸出现污点,再宏大的未来叙事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这让小鹏的处境变得异常微妙。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宏大未来,为小鹏汽车吸引到了足够的关注,从而对冲了其汽车主业正面临强竞争的现实。这或是其差异化竞争,以解决主业难盈利的无奈选择,也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豪赌。赌赢了,小鹏汽车将彻底跳出现有维度的竞争,成为定义未来的科技巨头;赌输了,这些前沿探索或将成为拖垮其主业的沉重包袱。
这支在刀尖上跳舞的舞曲,究竟是通向未来的序章,还是理想主义的挽歌,答案只能由市场和时间来谱写。(思维财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