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泽璟制药(688266.SH,下称“公司”)又抛出融资计划。
11月,公司宣布将注销美国子公司Gensun,并启动赴港上市。Gensun是公司从实控人家族手中收购的资产,于2024年完成该企业全部股权收购。至此,公司也成为今年继博瑞医药、百利天恒后又一家冲刺“A+H”股创新药企。
表面上,公司业绩与市值展现出强劲的上行趋势。但内核里,公司负债率不断攀升,且此前已有两轮成功的资本运作夯实资本金,更凸显了资金流动的迷局。眼下,港股创新药行情有所变化,大热的百利天恒搁置IPO,公司能否借势两地上市,又扑朔迷离。
资金流向何处
上市五年,泽璟制药开启第三次资本运作。
2020年和2023年,公司成功上市和发行定增,合计募资超30亿元。公司对外表示,资本运作夯实了资本金,后续将用于新药研发、研发生产中心建设及营运储备。
彼时,公司给市场的印象是典型的创新药叙事:受制于研发和营销开支的大额支出,公司实现“自我造血”前需要不断“资本输血”。换言之,现金流的捉襟见肘是常态,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实现盈利指日可待。
但问题在于,公司真的缺钱吗?
2023年底,公司与远大生命就重组人凝血酶达成合作协议,后者被授权成为该产品的大中华区独家市场推广服务商。由此,公司有机会获得首付款与商业化里程碑款、销售里程碑款,以及额外款项等。
2024年,公司研发的重组人凝血酶成功销售,并累计获得3.4亿元的合作款项。同年,公司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37.91%;归母净利润-1.38亿元,较2023年的-2.8亿元明显收窄。截至同期,公司货币资金21.54亿元,三大费用合计7.17亿元。
至此,公司在业绩进入增速轨道的前提下,资本金足够覆盖各项费用支出。然而,2024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58.31%,较2023 年的43.03%大幅提升。其中,短期借款9.52亿元,同比增长19.75%。
这种反差的迹象,令市场发出更深刻的疑问:公司借债的资金流向何处?
实际上,报告期内公司有一笔“不起眼”的关联交易。2024年,公司以3288.87万美元(超2.4亿元)收购JACKIE ZEGI SHENG、MIKE C SHENG(公司实控人家族成员)合计持有GENSUN的36.43%股权。标的是位于美国的新药研发中心,2024年没有营收,净利润-438.2万美元;截至今年9月,其净资产-952.28万美元。
其实,早前公司就有过两次同样运作。2022年,公司从实控人家族收购GENSUN的部分股权,并约定三年内将按整体估值9027.93万美元完成剩余股份收购。简言之,公司以一定溢价收购实控人家族的资产,即使收购标的没有收入、资不抵债。
而且,GENSUN的命运于今年11月划上休止符。公司公告,出于整体经营规划,为有效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优化组织架构,决定注销GENSUN。
微妙的港股IPO时间
2009年,知天命年纪的盛泽林开启创业征途。早前,其漂洋过海到美国任职BMS,归国后辗转多家药企。创立泽璟制药时,公司聚焦肿瘤、血液疾病等领域创新药研发,后陆续获得泰格医药、深创投等机构投资。
2020年,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了首家“无产品、无收入、无利润”的上市企业,成功的路径依赖有两处。一方面,盛泽林搭建起小分子和重组蛋白两大核心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公司在技术路径上选择“同类最佳”、“同类首创”的差异化策略。
归根结底,盛泽林与公司的创业逻辑延续创新药行业的“研发落地—上市销售—医保放量”闭环。2021年,公司首款创新药多纳非尼上市,并纳入医保目录,竞品有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
2024年,多纳非尼的销售额约4.5亿元,同比增长16.5%,占营收的84.4%。该药品覆盖医院覆盖超2000家、药房近1000家。本质上,“以价换量”(降价进医保换销量)驱动了该药销售额持续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5.93亿元,同比增长54.49%,归母净利润-0.98亿元。业绩的上涨趋势,或令公司市值增长至目前250亿元左右。
但硬币的另一面,公司负债率还在攀升。截至今年三季度,该数据已超60%。其中,长期借款余额1.26亿元,同比增长186.4%。
对此,公司表示自身现金流锐减,原因是2024年同期收到重组人凝血酶的授权款项。同时,除多纳非尼的另两款上市药品仍在培育期,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3.3亿元,同比增长75.04%。
归根结底,公司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信号:“自我造血”的能力仍然不足,运营资金仍依赖外部融资,因此赴港上市的理由充分、合理。敢于要求“资本输血”的底气,在于定增运作让参与机构浮盈。
然而,同有“A+H”上市计划,被捧上风口的创新药企如今又遇到新问题。
今年以来,博瑞医药、百利天恒等A股创新药企向港交所递表,两家的共通点是坎坷的经历。报告期内,博瑞医药已有过一次招股书失效,还终止A股定增计划。百利天恒于10月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定价347.5-389港元/股发行,但本月突然公告暂时搁置上市、计划退回认购款项,理由是根据当前市场情况。
前车之鉴,给公司的港股上市之路埋下伏笔。当然,三家企业的资本化逻辑有明显差异。博瑞医药的现金流紧绷,因此四处寻求融资是为了支撑现有管线推进。百利天恒在A股市场经历高估值被机构持续减持,因此需通过港股市场化定价重新确定合理估值的锚点。
相较之下,公司有在研药品获中美突破性疗法认定,港股上市本质是一次管线全球验证的试金石。以百利天恒为例,港股引入的基石投资者合计仅认购约2.49亿港元,不到发售股份的10%,而恒瑞医药的比例达43%。通过港交所只是第一步,找到机构愿意背书才是关键。
因此,公司本轮的资本运作处于一个微妙的时间点。微妙之处有自身负债率不断攀升,也有资本市场退却创新药热情。即使上轮定增给各家机构赚的盆满钵满,公司也终究要接受新的考验。(思维财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