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网》谢莹洁
近期港股市场迎来阶段性反弹,为持续震荡的行情注入一剂强心针。回溯此前一周(11月17日至21日),恒生指数曾遭遇超5%的大幅下挫,市场情绪起伏与资金面解禁压力的双重考验仍在持续。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正迎来四年最活跃光景,据彭博行业研究估算,2025年募资总额有望突破400亿美元。大量新股集中上市为市场注入活力的背后,也暗藏短期内巨额限售股流通的潜在影响,尤其在市场动能减弱之际,这批股票的解禁时点更显敏感。
而就在市场担忧情绪蔓延之时,另一股支撑力量已悄然集结——南向资金本月加速净流入,年内累计净流入规模更突破1.37万亿港元,为市场博弈增添了关键变量。
港股迎来显著解禁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港股已有88只新股上市,IPO募资总额超2500亿港元,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9月之后,IPO明显加速,2025年后续2个月仍有大量公司等待上市,香港IPO正逐步逼近2019年至2021年间所创下的3000亿港元巅峰,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不断的解禁减持和高位配售。
Wind数据显示,今年港股全年总解禁市值达6136.9亿港元,其中11月初至12月底将迎来年末解禁小高峰,总解禁规模高达1971.3亿港元,约占全年总量的32.1%。
解禁潮恰逢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市场动能减弱之际,为港股增添压力。恒生指数今年虽仍累涨约30%,但正经历一个月来最大单周跌幅,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也打压了市场情绪。
解禁意味着大量此前无法流通的股票(特别是基石投资者、Pre-IPO股东的持股)进入二级市场,股票供给瞬间增加。根据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承受下行压力。对于早期投资者而言,解禁提供了绝佳的退出机会,兑现巨额利润的动机强烈。
从个股来看,本轮解禁潮中不乏重磅标的。11月20日,宁德时代解禁7745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高达374亿港元,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橡树资本、高毅资产、中国太保等知名机构,按发行价估算,这些机构当前浮盈已超170亿港元。
药师帮、毛戈平也将分别于11月26日、12月10日迎来规模不等的限售股解禁,个股解禁压力逐步释放。
彭博行业研究估计,香港IPO市场有望在2025年底创下四年来的新高,融资额可能超过400亿美元。即将面临禁售期到期的28家香港公司,其H股自上市以来平均上涨了95%。其中,南京新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领涨,今年以来涨幅高达约1430%。
华泰证券表示,港股解禁潮将在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明年1月有望回落至500亿港元以下。随着明年初资金再配置需求释放及春季躁动行情启动,南向资金有望迎来大幅流入;同时,2026年海外中资股中非金融企业盈利增速有望回升,港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正日益凸显。
研报指出,由于近期情绪性交易明显,可能“错杀”部分优质资产,建议关注超调板块机会。考虑到港股本轮调整相对A股更早、跌幅也更深,当前位置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具备性价比,左侧投资者可以逐步建仓;短期资金避险和高低切可能延续,对胜率要求更高或偏右侧的资金,可等待港股核心企业发布财报以及密集解禁期结束。
长线资金已在悄然布局
尽管解禁带来的技术性卖压仍需时间消化,但长线资金已在悄然布局,为港股市场注入增量活力。作为市场重要的资金力量,南向资金近期持续加码。转向深耕价值的配置型资金。银行、石油石化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成为吸纳资金的主要领域。这背后体现的是“价值发现”逻辑——资金正在系统性地买入“港股折扣”,即同一家公司在港股相对于A股的价差。
港股公司的回购热潮同样值得瞩目,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11月21日晚间,有60多家港股公司密集发布回购公告,其中腾讯控股回购6.4亿港元,小米集团-W回购约3亿港元,百胜中国、快手-W分别回购5927万港元、4777万港元。本轮回购主力集中在互联网、生物医药、消费、制造、物流等领域,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直接传递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对于年末港股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将在解禁压力与增量资金的多空博弈中维持高波动状态。持有大量解禁股的基石投资者们会综合评估标的估值、资金成本和市场机会,而非盲目减持。历史经验表明,解禁事件并非必然导致股价下跌,最终仍取决于公司基本面和市场环境。
国泰海通证券指出,从中期维度看,港股市场增量资金持续流入、优质资产加速汇聚,行情有望稳步推进,尤其是由AI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周期持续深化,与AI应用高度契合的港股稀缺性资产仍具脱颖而出的潜力。
兴业证券认为,港股估值在全球范围内仍具性价比,恒生指数相对10年期中国国债利率的风险溢价高达6.4%,远高于美股、日股和欧股水平。中长期来看,中国资产的战略性重估进程和中国香港由治及兴,将共同驱动港股走出长牛行情。(思维财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