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猴猫”能否共处?|思维品书

《投资者网》  |   2024-01-28 07:31:16
分享到

品书头图.jpg阅见新世界图片.png

近日有关于猴猫共处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有网友发视频质疑昆明动物园将猴子和猫关在一起。网友称,现场有猴子拽猫的胡须,拉猫的尾巴。1月19日,该园就“猴群与猫共处”一事已发布通报,通报称,将猫放入猴山是为消除老鼠,猫与猴群已融洽相处多年,未发生伤害现象。该通报发出后并未消除网友质疑。

其实与动物相处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当你遇到一只猫时,试着凝视它的眼睛,那里面传达了许多情感——愉悦、哀愁、关爱、责备。尝试从小动物的角度看这世界,你会触及到他们的内心,发现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独一无二。

有时候一条汪星人的陪伴,一只喵星人的撒娇,或是漫步自然时与小动物的奇遇就能让压力偷偷溜走,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也帮助我们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善良与爱心。

人类和动物本身都是大自然的成员,我们人类应当与动物和谐相处,了解它们的习性,保护它们的家园,只有这样,人和动物才能都获得更长久、更稳定的幸福生活。今天《思维品书》为读者推荐这五本好书,希望读者在多彩的世界里与动物们对话,去重新认识生命的智慧与奇妙,也从中收获温暖与治愈!

1.png

《我在雨中等你》

作者:【美】加思 · 斯坦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以一只狗的眼睛来看世界,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一只名叫恩佐的狗,一点一滴地记录下主人丹尼,一个极富传奇故事的赛车手,在十年当中的悲欢离合。这里记录着恩佐和丹尼相依度过的风雨悲欢:当妻子凄凉死去,当岳父母和他反目成仇,当他镣铐加身被突然逮捕,唯有恩佐知道这一切。

可是,它只是一只狗,无法发音,不能说话……

这是一本直触心灵的书,它有关家庭、爱、忠诚、勇气与希望……只有狗才能讲述这些。

丹尼从一堆小狗当中挑中了我。我们是一堆毛茸茸的小狗,小爪子、小耳朵和小尾巴窝在一起,住在东华盛顿区一个叫史班哥的小镇上,一座臭烘烘的牧场的谷仓后面。

我不记得我打哪儿来的,但是记得我妈——她是一只重量级母猎犬,乳房下垂,晃啊晃啊的,我和兄弟姐妹老在院子里追着她的乳头跑。不过说真的,妈妈好像不太喜欢我们,她才不在乎我们是吃饱还是饿死。每当我们其中一只被送走,她看起来就像解脱了一般,因为追着她尖叫要奶吃的小狗又少了一只。

我从来不知道我爸是谁。农场的人告诉丹尼,我爸是一只牧羊犬和狮子狗的混种狗,但我才不信哩,因为我从没在农场看到过这样的狗。尽管农场女主人为人和善,但老板可是浑蛋一个,他会睁眼说瞎话,即便在说实话对他更有利时,他也会这样。他爱费口舌瞎掰狗的品种与智商的关系—他坚信牧羊犬与狮子狗是聪明的品种,所以会有人想买,价钱会更好,尤其是“经过猎犬训练之后”。

大家都知道牧羊犬与狮子狗并非特别聪明,他们只是善于做出反应,但是不会独立思考。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蓝眼牧羊犬,人们看到他们接个飞盘就大惊小怪。没错,他们看起来既聪明又敏捷,但其实没什么见识,只会死守规矩。

人们总是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难以保持镇静,无法专注于当前,暂时不担忧未来。人们通常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并不满足,他们反而对于自己“即将”拥有的东西感到忧心忡忡。

2.png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作者:【英】安东尼·麦高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12次遛狗,12个哲思时刻。一个喋喋不休的主人,一个听到哲学术语就头疼的狗狗,一场有趣的哲学脱口秀。学哲学就像遛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朝哪边走,走多远,甚至目的都可以不同。

这是一本狗狗也能“听”懂的哲学导读,当然,这本书是写给人的,而不是写给狗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做“对”的事?什么是美好生活?真的有自由存在吗?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讲述身边的哲学,用哲学来理解当下生活。

现在,让我们从“犬儒”开始,走进哲学的世界吧!读完后,你会发现哲学很简单,生活也是。

这些不同的写作方式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哲学具有一种奇怪的混合性特征:比起纯种的阿富汗猎犬,哲学更像拉布拉多。

一方面,英国文学本身包含着历史,但人们阅读乔叟、莎士比亚、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人的作品,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具有历史性,而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内容历久弥新。进一步讲,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蕴含着可以拿来抽象概括的观点,而在于语言:字词、句子、段落,以及那些绵长深邃的如歌行文。

另一方面,数学和物理学是不用涉及背景故事就可以教授的科目。要计算圆的面积,你不用知道圆周率首先由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粗略地计算出来,然后在公元五世纪,由中国数学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你只需要一个迷你计算器就行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和重要性与他表述定律时所用的字词无关。亚里士多德排斥虚空的物理学,他显然错误的运动理论,以及他认为宇宙由一系列同心圆构成,而地球被固定在中央,这个曾深入人心的宇宙论,对于现代科学家来说,除了让他们有优越感以外,毫无用处。

哲学则涵盖了上面两大领域。我们当然可以在不引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特根斯坦原话的情况下讨论他们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就如同牛顿。然而,哲学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如同历久弥新的新闻。今天,专业哲学家依然在同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交战,同洛克和边沁争辩,但没有科学家会想用这种方式和阿基米德或哥白尼一争高下。因此,哲学的历史永不消逝,永远重要。

3.png

《带艾伯特回家》

作者:【美】霍默·希卡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个笑泪交织的真实故事,打动所有还在爱着的人。我们终其一生,只为找到回家的意义。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公路冒险小说。一个深爱自己妻子、帅气又老实的男人,一个内心在初恋和现任间摇摆的女人,一只聪明顽皮的鳄鱼,一只傲娇的公鸡,一辆老别克车——公路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沿着美国东海岸一路向南,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故事。故事根据作者父母的真实经历改编,书中还附有真实照片与后记,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回味无穷。

直到母亲给我讲了艾伯特的故事,我才知道她和父亲为了把它带回家,曾经经历过一段惊险刺激又危机四伏的冒险之旅。

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又是什么将他们打磨成了现在我熟悉的样子。我也才知道,母亲一直对另一个男人心存爱意,那个男人后来成了好莱坞的当红明星,而父亲曾在战胜了一场飓风之后和他见过面。那场飓风不仅刮在佛罗里达州,更刮在他的心里。艾伯特的故事还让我领悟了很多事,除了我父母的往事,还有他们赋予我的生活,以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就算有时候我们想不明白个中缘由。

我父母的旅程开始于一九三五年,正是“大萧条”的第六年。那个时代,卡尔伍德镇的人口刚刚过千,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小在煤田上长大的年轻夫妇,就像我的父母。每天,男人们都追随着祖辈父辈的脚步,从床上爬起,去煤田上工。

他们在矿上拿着钻头、炸药、锄头和铲子钻开原煤,头上的矿坑顶嘎吱作响、裂缝横生。

故事根据作者父母的真实经历 改编,书中还附有真实照片与后记,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回味无穷。奶牛在初夏的嫩草上低头美餐,马匹在草场上跳跃嬉戏。艾伯特安安静静地、偶尔发出一声满足的长叹。很快,霍默也放松下来。除去妻子的毒舌,他感觉这趟旅途也没那么困难。

4-.png

《尤尔小屋的猫》

作者:【英】莉莉·海沃德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温暖治愈、感人至深的奇幻小说。

刚刚失恋的婕丝敏为了调整心情专心写作,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搬到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安尼斯尤尔小屋。而租住小屋的附加条款就是必须要照顾小屋的神秘“原住民”,一只名叫“帕灵”的黑猫。

在黑猫的陪伴下,婕丝敏逐渐揭开了隐藏在小屋背后的秘密——一段延续了五百年的关于爱、友情、人与猫的动人故事。

为了守护小屋和帕灵,婕丝敏决心投身其中,而她自己的幸福又将被谁守护?

安尼斯尤尔——这个词在我唇边萦绕不去,如同勺中蜜糖。安尼斯尤尔:灰色,绿色,古石,古树。茅屋顶被地衣染成了土黄色,一小片草坪上长着齐腰深的青草,洒满了阳光。一条小溪流过,一脉清水直奔大海。这栋房子孑然而立,是这幽深山谷深处的一栋单独住宅,如同一件珍宝依偎在臂弯中。

一条鹅卵石甬道通向房子。我沿着甬道前行,脚下响起了嘎吱声。石子在时光的作用下碎裂。头顶上,树冠弯曲成拱形,相互交会,它们那由树叶织就的衣裳变得稀疏单薄,但依然能让落在地面上的光亮变得斑斑驳驳。我只背着一个包,手里拎着一个行李箱,走进这寂静之中,鞋跟上的都市污垢被一层乡村尘土取代——这样的情形的确不同寻常。

甬道通往前门阶梯。我在这里停下脚步,聆听零零落落的鸟鸣。几分钟或几秒钟过去了:然而分和秒似乎不存在于此,这里只有以初生幼树和倒地死树衡量的季节和世纪。即便那把钥匙也是古老的,沉重而坚硬,曾经被无数口袋打磨。我最终将钥匙插进锁眼,转动钥匙,发出低沉的咔嗒声。一种不同的生活正在门的另一侧等候着。

5-.png

《野性的呼唤》

作者:【美】杰克·伦敦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野性的呼唤》用锋利的文字,展现了世间每一个生命原始的勇气与力量。写的是动物,说的是人,明明是文学,却读出了活生生的人世。

本书收录了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和《生火》,故事都主要发生在加拿大西北部的极寒之地,风格壮烈而阳刚,尽显生命原始的坚韧、勇气和力量。

那一天它们跑了四十英里,路上的积雪扎实,跑起来并不费力,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它们踏上人迹罕至的荒野,必须自己破冰开路。狗儿更加卖力,进度却更为缓慢。依照惯例,佩尔特跑在队伍前方,用网织雪鞋先将积雪踏平,节省狗队的力气,法兰斯瓦则在后方操控舵杆控制雪橇行进。两人有时会交换工作,但那种时候并不多。佩尔特急着赶路,对自己丰富的冰雪知识也无比自豪,因为他的知识攸关生死,秋季的冰层很薄,水流湍急之处尚未结冰,一旦走错路,可能要赔上全队的性命。

日复一日,拖拉缰绳的苦工仿佛永无止境。队伍总在天没亮时就拔营,曙光乍现时,他们已跑了好几英里,等到天黑后才会扎营。狗儿们吃完少量的鱼后便在雪地凿洞入眠。巴克饥肠辘辘,它每天只分到一磅半的鲑鱼干,根本不够它吃。它一直忍受挨饿的痛苦,其他狗因为体重较轻,天生下来就适合这种生活,一天只要一磅鱼就足够填饱肚子。本书作者杰克·伦敦,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生大起大落,这也就成就了他的故事,可以直指人心深处。

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家养的宠物狗巴克,因为淘金热,被人偷卖成为雪橇犬,而过惯养尊处优生活的巴克回归荒野、重寻野性的故事。而在重寻野性的过程中 ,理性与野性的交相碰撞之下,最终野性占据了上风。而在巴克一步步寻找野性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中的诸多教条被它一条条丢弃。而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跟随在它的身后,将它所遗弃的教条奉于眼前不断反思。

有人说这本书写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有人说这本书写的是励志;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于光明未来的向往。

读完本书,相信你也会属于自己的见解。

思维品书

声明: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